安博体育最新登录地址
12月2日,杭州市委科技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此次会议不仅是杭州市委科技委的首次亮相,更标志着杭州以坚定决心与前瞻布局,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核心战略来推进。
就在不久前举行的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杭州市副市长胥伟华代表杭州市政府从省委书记王浩手中接过浙江省科学技术创新工作的最高荣誉——“科学技术创新鼎”。自2021年以来,杭州连续四年成功“举鼎”,是全省唯一一个实现“四连夺鼎”的地市。
站在新的起点,如何答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这一问?逐“新”而行是杭州给出的答案,杭州正加速建设全世界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首选地和颠覆性技术转移先行地,高水平打造区域性科学技术创新高地。
最近,杭州科学技术创新领域传来好消息,由杭州极弱磁大科学装置孵化的杭州零磁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心磁成像设备获得二类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该设备能进入医院,面向患者开展辅助诊断。
“利用磁信号能够直接进行疾病诊断,具有无损伤、无辐射等优点。根据浙江、山东等地医院前期研究结果,心磁成像设备对急性心梗识别准确率达91%。”极弱磁大科学装置首席科学家、总设计师房建成院士说。
心磁成像设备是极弱磁大科学装置的第一个科技转化成果。以争创全世界创新策源地、对标国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目标,目前杭州“1+2+18+7+N”新型实验室体系蔚然成型,这些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是杭州走在科学技术创新前列的硬核支撑,不断发挥着原始创新策源功能。
记者了解到,杭州市专门成立了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专班,高效统筹推进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预研工作,多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
其中,超重力大装置的首台超重力离心机主机已成功安装,极弱磁大装置也顺利取得工程规划许可证。而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所的获批成立及揭牌,则进一步丰富了杭州的科研生态,为医学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天地。
近年来,杭州还深度参与了由中国科学家发起的首个国际大科学计划——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目标围绕46亿年地球科学演化关键问题,实现地球科学研究范式变革。
“杭州的战略科技力量不断持续壮大,目前已累计认定全省重点实验室109家,占全省的76.2%。今年新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家,累计达到39家。”杭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于浙江工业大学能源与碳中和科教融合学院副院长张士汉来说,过去一个月的科研生活如此新鲜:上午还在白马湖实验室与团队成员头脑风暴,下午便赶到浙能集团兰溪电厂实地验证,一天“三过学校而不入”……
科研人员在高校、科创平台与企业间自由流转,杭州正在大力推动以科创平台为牵动的“教科人”一体贯通。科研人员不仅拥有高校的编制保障,还能从科创平台和企业获得丰厚的科研报酬和成果转化奖励,这种“编制在高校,科研在平台,转化在企业”的新机制,让科研人员实现了“名利双收”。
此外,杭州还通过综合实施科研机构分级分类管理、高层次人才授权认定、成果转化多元激励制度等措施,进一步健全高能级平台考核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据统计,在杭新型研发机构已引育高层次人才400余人,承担国省项目750项、总经费61亿元,授权发明专利1800余件。
在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的浙江优基尔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台台机器正忙碌地编织着植物纤维地毯。曾经,这家公司以生产传统剑麻纤维编织地毯为主,该产品虽环保耐用,却容易吸水,企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境。如今,这些地毯不仅环保耐用,还具备了以往传统剑麻纤维所不具备的疏水性和抗污性。这一切的转变,源于余杭区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的助力。
“我们委托之江实验室利用智能计算改良剑麻纤维,使其性能得到了质的飞跃,市场也随之扩大。”优基尔总经理吴静兴奋地表示。之江实验室作为全国首批获批建设的公共算力平台之一,正以其强大的计算能力,赋能产业发展创新。
今年5月,余杭区发布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建设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将以之江实验室为核心,围绕“科技创新—成果挖掘—项目孵化—产业壮大”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建设,加快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创新人才蓄水池、成果转化首选地。仅在文一西路两侧,余杭便汇集了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四大实验室。
“以前与企业合作,更多的是把成果直接给企业。现在是企业加入进来,直接参与研发。”之江实验室党委副书记袁继新表示,合作模式的转变,将更有利于解决行业、产业共性问题。
创新生态圈的建设无疑是杭州推进成果转化工作中最亮眼的一环。今年,杭州全面启动了环大学、环重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建设,先后启动建设西湖区环紫金港、滨江区环大装置、余杭区环之江实验室、钱塘区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每个“圈”都以大学、大装置、大科创平台为核心策源点,周边环绕区域为科技创新集中区,形成包含内圈策源、中圈转化、外圈应用的圈层式空间布局,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
同一时间,作为杭州构筑科技首选地的“两大抓手”,杭州市科技局持续深耕概念验证中心和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两个中心”建设,30家概念验证中心累计挖引入库项目756个,验证项目357个,转化落地项目193个,项目获投融资近45亿元。而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则发布了首个成果转化领域大模型,累计入库科技成果70余万项,成功匹配700余项待转化成果到6000余家企业。
一条“科学-技术-产业”的转化链条正日益畅通。由西湖大学创新药物概念验证中心提供验证支持的“利用红细胞装载抗体偶联药物治疗实体瘤”项目在全球首次实现新型疗法突破,有望治疗食管癌。经过近两年建设,目前,该中心已入库26项验证项目,有12项取得实质性进展,融资额超3亿元。
杭州不仅注重成果转化,更将目光投向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通过加强项目攻关和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杭州正加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核心技术攻关是绕不开的“必答题”。近3年,杭州市基础研究经费年均增长15.5%,高于全社会R&D经费的增速。2023年,基础研究占R&D经费比重达到10.2%,创历史新高。
“我们通过优化市重点科研项目遴选机制和组织模式,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难题,为杭州市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杭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基础研究领域,杭州今年首次启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征集,共收到364个项目,立项重点项目10项、一般项目60项。
一项项关键技术被攻克,一批批带有“杭州研发”标签的成果不断涌现,截至今年9月,杭州市科技局在芯片、云计算、人工智能、关键生物技术等科技前沿领域,争取到了中央引导地方科技专项23项,推荐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91项,牵头组织实施国省重点研发项目246项,市重点攻关项目103项,实现国产替代21项。
丹源医学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就是其中之一。该产品打破了国际垄断和多项“卡脖子”技术,成功填补了国产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市场的空白。
“我们研发的有源植入式心脏起搏器,采用全新架构,具备国内自主首创的起搏心律再同步技术和远程随访技术,实现了心脏电生理的精准调控。同时,其国际领先的磁共振安全性能,可在1.5T和3.0T磁共振环境下全自动正常工作,确保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丹源医学副总经理莫晓华介绍,现在,该产品的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成本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有巨大幅度的降低,非常具有竞争力。
颠覆性技术创新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突破口。眼下,杭州正剑指颠覆性技术转移先行地。就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上,两项全国首创——全国首个颠覆性技术转化孵化中心和全国首只颠覆性技术成果转化基金在会上亮相,加速创新种子的萌发。
全国首个颠覆性技术转化孵化中心将聚焦颠覆性技术的前瞻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链条、一站式的孵化服务。颠覆性技术成果转化基金则将为杭州的颠覆性技术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帮助这些项目克服研发过程中的资金瓶颈,加速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此外,杭州还面向全球的颠覆性技术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若干措施》,共计推出15条举措,从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联合体、专精特新发展、研发人才引育、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落地等方面给予企业资金补助和政策扶持。
“杭州将积极对接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项目,以基金为媒,招引更多的颠覆性技术来杭落地转化。同时,加强技术转移转化与概念验证‘两中心’建设,进一步畅通成果转化的链条。杭州还将着力打造创新生态圈与成果转化基地‘两个载体’,做好颠覆性技术的落地承接。”杭州市科技局局长楼秀华说。
上一篇: 中关村-电子发烧友网
电话:15961500722